浅谈协作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新高度
更新时间:2021-12-15点击次数:912次
2013年以后,随着外资厂商UR、Rethink进入中国市场,协作机器人在国内兴起,随后,国内出现一批以遨博智能为代表的协作机器人厂商,积极布局协作机器人市场。
201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协作机器人发布了最新的工业标准——ISO/TS15066:Robotsandroboticdevices—Collaborativerobots,作为支持ISO10218的补充文档,进一步明确了协作机器人的设计细节及系统安全技术规范,所有协作机器人产品必须通过此标准认证才能在市场上发售。
由此,协作机器人在标准化生产的道路上步入正轨,开启了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元年。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为2300台,市场规模为3.6亿元,到2020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已达9900台,市场规模11.53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44.04%和33.78%。
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可以判断,协作机器人技术已获得市场充分验证。同时,我们也看到,协作机器人区别于传统工业机器人,从应用的角度其可以横跨工业场景与商业服务场景,一方面可以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其更能实现与人的安全协作,在易用性上更是降低了使用者的门槛。
从工业机器人出口的角度看,出口主体依然以外资厂商为主导,其中以ABB、EPSON、川崎等厂商为代表;相比来看,国产厂商国际市场布局尚处早期,其中以协作机器人厂商为主要代表,国产协作机器人出口的主要厂商有越疆科技、遨博智能、大族机器人、达明机器人、节卡机器人、中科新松、慧灵科技、艾利特机器人、非夕机器人、珞石科技等。
从出口数量看,越疆科技位居第一,其次是遨博智能、大族机器人、达明机器人等。随着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协作机器人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相对来看,海外市场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低,尤其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地区,更加注重产品力、品牌力以及服务等。
从融资角度来看,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融资已开始呈现分化态势,资本对于行业的认知提升明显,更多的资本开始涌向头部厂商,如越疆科技、节卡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2021年均获得数亿元级的融资。基于2021年上半年融资热度、国家政策倾向和行业数据分析,GGII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融资热度将进一步提高,尤其体现在单笔融资金额的上升。同时,融资的马太效应将更加加剧,更多的资本将涌向头部厂商。
从产品创新角度,以发那科、ABB、史陶比尔等为代表的国外企业相继在协作机器人领域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以越疆科技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在控制技术、软件交互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均做了大量的创新与突破,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开放、更加易用、更加安全的产品体验。同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痛点,融入机器视觉技术、力控技术、AI技术、移动操作技术等,逐渐形成即插即用的工艺包,可以实现工艺的快速部署,构建面向协作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解决方案和软件生态系统。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品价格的下行,协作机器人的接受度将获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量产应用的厂商逐年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协作机器人销量及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GGII预计2021年,销量有望突破1.4万台,市场规模将突破16亿元;到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4.5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