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浅2022年机器人行业走势发展
更新时间:2022-03-19点击次数:803次
相比于2020年初的疫情,当前的疫情还伴随着诸多的外部不确定性,如日益复杂的俄乌局势,地缘政治的摩擦,全球供应链的压力加剧,通货膨胀等,不得不说,2022年的开局虽然是符合预期的“低开”,但对于产业界企业信心的影响却是超出了预期,长期的确定性难掩短期的焦虑。
关于供应链
根据HISMarkit年初发布的最新全球制造业PMI调查,目前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供应链瓶颈和疫情相关不确定性的压力。在此前的几个月,生产增长(供给端)明显滞后于需求增长(需求端),反映在机器人企业侧则是订单大幅增长,但是交付面临挑战,这里的挑战既有人员、能力、管理的问题,亦有来自供应链的问题。
我们定义2021年为供给侧矛盾的爆发年。在史无前例的供应中断的背景下,根据IHSMarkit对采购经理30年来的调查,历史上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从没有拖长到如2021年的程度。回到中国市场,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略有上升。
从细分指数看,生产指数为50.4%,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生产活动扩张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度回升。
从行业情况看,医药、专用设备、汽车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4.0%,行业发展较快;但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低于46.0%,行业供需偏弱。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1.8%和51.4%,比上月上升0.2和0.9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5.1%,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分化加剧,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作为数量占比最大的小微企业群体,可以说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
虽然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但企业生产经营中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反映原材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资金紧张问题的企业比重分别为60.2%、36.3%和32.0%,均比上月有所增加。2021年11-12月,受益于供应瓶颈的缓解,加上政策端的干预,原材料价格下降明显,但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多长时间,进入2022年,原材料价格受到供需形势的影响,价格开始大幅抬头,成本压力日趋显现,并向产业链传导。2022年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0.0%和54.1%,高于上月3.6和3.2个百分点,两个价格指数均连续两个月明显上升,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扩大。
本来预计供应链问题会在上半年得到好转,但新一波的疫情加上俄乌局势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供给压力,让供应链问题缓解变得愈发不确定,尤其是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端元器件。(俄乌地区是芯片制造重要原料氖、氪和氙等稀有气体的重要产地,俄罗斯也是镍、钯、铝、铂、钢铁和铜的主要出口国。俄乌局势的升级,部分工业原料供应必将会陷入紧张,从而冲击芯片、锂电池、汽车等产业)相关人士表示,芯片领域的缺货起码要延续两年时间,短期内完全看不到缓解的迹象。如果说2021年是需求领先于供给,那么当前的2022年,则是供给与需求已大致恢复到同一步调。对于众多机器人厂商而言,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压力更为复杂与综合,既有来自市场布局的迷茫,亦有来自供应链端成本与交期的压力,还有来自投资机构的业绩压力、人才流失与内部管理的挑战等……
关于融资&资本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投资机构避险情绪蔓延,投资谨慎度提高,投资侧重和偏好将随之改变。一方面是会继续关注曾经的明星项目业绩兑现进展,如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等热门赛道;另一方面,会关注上游核心零部件,供给关系的变化造成了卖方市场,从2021年开始,上游零部件厂商迎来了久违的“好日子”,头部厂商的业绩十分亮眼,同时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议价权进一步巩固。可以预见的是,优质的上游零部件厂商将会成为下一个“香饽饽”,如减速器、伺服、控制、传感器等。
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2022年如果对于“业绩兑现”的认识不够深刻,可能会遭遇融资困境。对于资本而言,企业创始人要为自己吹过的牛逼“奋斗终生”太久,或许只能等1-3年,企业需要完成业绩快跑兑现才能保住自身的融资“吸引力”,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无疑将加剧这一困境。
关于市场
我们在2021年末的时候对于2022年机器人行业的判断是“低开高走”,目前来看,“低开”基本符合预期,而新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带来的影响却是大大超出了预期。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76381台,同比增长29.6%,相比上一年同期的增速(117.6%),虽回调明显,但可喜的是市场基数持续扩大,该增速水平仅次于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150.5%)。
从近期调研反馈看,大部分厂商均表示2022年一季度的需求明显弱于上年同期,这也侧面印证了“供给与需求已大致恢复到同一步调”的判断,下游结构性分化已成为新常态,确定性较高的行业成为众多厂商争相布局的领域,如新能源,其中以锂电、光伏、氢电等为典型代表,以上赛道也不出意外的日益拥挤,从工业机器人、AGV/AMR、机器视觉到传感器、末端执行器、运控系统等都在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在成本压力贯穿全产业链的新能源领域,过去的5-10年基本完成了专机设备的国产化替代,从前段到后段的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90%,降本增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设备到元器件的国产化将成为未来十年降本的必选项,其中的助推剂来自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对国内科技企业的围追堵截。外资品牌的高价格与长货期无疑给了国产品牌一个时间窗口。
从细分产品看,以减速器、伺服、控制器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有望提速;中大负载的本体产品开始放量,布局的厂商持续增加,主要的拉动力之一来自于新能源行业,此外,3D视觉的发展亦带动了中大负载本体的需求,如拆码垛、分拣、定位抓取等场景;
协作机器人从2021年开始迎来久违的高速增长,其中商用服务领域的增量最为明显,也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工业领域开始持续出现单一客户百台级的大订单,但单从工业场景来看,各家的体量差距尚未真正拉开,2022年混战延续,能够率先实现典型场景批量化落地的厂商有望脱颖而出。
此外,海外市场布局也将会是重要的增量抓手。随着欧美国家的逐渐放开,海外市场的需求将有望增长,从去年开始海外市场的需求订单增长明显,对于布局海外市场的机器人厂商而言算的上是一个小利好,短期困境是国内疫情对于出行和物流运输造成的不便,同时物流成本的高企也是消极因素之一。
2021年移动机器人大部分厂商都进入订单饱和的短暂满足期,可谓“痛并快乐着”,我们深刻体会到众多厂商的“情绪”,各家对外PR基本都会强调订单额(合同额),大部分都是同比上一年呈倍数级的增长,在资本的疯狂推动下,估值基本是与订单额挂钩,可以预见的是,2022年将会是业绩的兑现期,从订单转化为营收,考验的是从需求盘点与定义、技术实现、产品化再到工程化落地实现的综合能力,其中缺少任何一环都可能导致项目流产。
作为最接近用户的系统集成商,可以算作是上游成本的“接盘侠”,利润率持续走低,大部分厂商属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近年来,头部集成商均在潜心修炼自身的“软实力”,或成立软件团队,或与外部软件商战略合作,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提升,离不开自身数字化软件能力的提升与进化,同时也是从传统集成商向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商转型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