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通信技术赋能协作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
更新时间:2022-09-01点击次数:805次
目前,AI技术在协作机器人产品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上。现阶段的AI技术被定义成可以用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算法技术,即可以像人一样进行“感知”、“决策”与“控制”。类比人类的信息来源90%以上依靠视觉这一事实,现阶段摄像头等视觉传感器可达到的性能与人类视觉还相距甚远。“
机器视觉”便是通过AI技术对视觉传感器所观测到的环境进行理解,对场景与物体进行识别并对图像信息内容进行解释的一种技术。也就是说“机器视觉”可以利用视觉传感器和算法获得类似于人类对目标进行分割、分类、识别、跟踪、判别决策的能力。而“机器学习”则是通过AI技术使机器具备类似于人类对数据及事件进行分析、学习、决策、预测的能力,针对不同的事件可以输出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最优解决模型。
就拿工业场景中常见的弧焊工艺来讲,在“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的加持下,协作机器人将可以对环境进行观察,自主识别“目标材质特征”、“目标结构特征”等物理量特征,分析目标的“焊接性”并最终给出最优方案进行弧焊作业。同时协作机器人将可以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的方案,无需人工介入自主为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最优解。当这两种技术足够成熟,达到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水平时,协作机器人将可以广泛被运用在现在无论是工业还是非工业领域的各种场景,真正实现“机器换人”。
5G技术主要国际标准已经基本完成冻结,5G应用也以各种方式逐渐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相比4G通信技术,5G技术的优势在于“大带宽(eMBB)”、“高可靠低时延(uRLLC)”与“海量连接(mMTC)”,而这些特性对民生、工业、服务、军事等诸多领域都会带来颠覆性变革。
5G通信技术在赋能协作机器人产品时,“大带宽(eMBB)”特性使协作机器人可以摆脱线束限制,这将大幅度提高协作机器人的部署灵活性并拓宽协作机器人可传输的数据容量,使数据采集、处理、传输量要求较大的AI技术今后的导入与应用成为可能;“高可靠低时延(uRLLC)”特性使协作机器人除“高可靠低延时”要求较高的工业场景外,在诸如“远程手术”等高端非工业场景中也拥有了极大的可能性;而“海量连接(mMTC)”特性使协作机器人在物联网“万物互联”构想图中拥有一席之位,可以与更多样的设备进行协同作业,产生无数种组合与可能性。
在5G通信技术逐步进入我们生活的同时,据悉6G技术的开发项目也已然启动。6G技术将引入卫星通信系统概念而实现全区域网络立体覆盖,其通信能力理论上可达到5G的50~100倍之高,时延理论上只有5G的十分之一,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移动性、频谱效率、定位能力等参数也远高于5G技术。这意味着以协作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产品将获取“即时性”、“高精度”、“无间断”等属性,同时无人区自主作业等科幻场景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