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国产机器人进入产业结构优化的黄金发展期

更新时间:2021-01-09点击次数:1138次

  

  国产机器人进入产业结构优化的黄金发展期

  2020高工机器人&高工移动机器人年会闭幕式上,瑞松科技董事长孙志强做了主题演讲。

  孙志强表示,2009-2018这十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而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的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在新经济发展时期,物联网、云计算、量子技术、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又将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深入探索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和创新措施,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主导权,对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来看,全球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是现有技术不足以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现有制造模式已不可持续,劳动力短缺且成本急剧上升,全球、全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技术与产品的快速迭代、更新等。

  反观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成型低,能源价格提升,赋税增加,加上劳动力、土地成本提高,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产业转移国外,出口减少等。

  我国仍处于“工业2.0”(电气化)的后期阶段,质量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业3.0”(信息化)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工业4.0”(智能化)正在尝试尽可能做一些示范,制造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正在逐步布局。

  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世界制造中心逐渐向东南亚等劳动成本低的国家转移,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压力。

  在这些大背景之下,逐渐形成三个“剪刀差”:劳动力成本逐年提升与劳动数量逐年减少;机器人性能不断提升与机器人价格不断下降;工业机器人成本回收期不断下降与劳动力成本上升。

  未来工业机器人回收期有望进一步缩短,机器换人经济型临界点已至。

  一方面,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行业细分化。智能制造的市场要求系统解决方案商必须对行业领域的工艺有深入理解,并提供工业机器人集成模块化、功能化的标准智能制造装备。

  2019年开始,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的应用领域逐渐从汽车工业向一般工业如3C电子、金属加工、食品医疗、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光伏、通讯等行业进行渗透,细分行业为未来智能制造带来新的增量市场和竞争空间。

  另一方面,随着“新基建”相关领域5G、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建设,在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完善应用环境,为智能制造赋能,形成极强的全产业链带动效应。

  同时,基于5G网络的工业协同制造平台,将推动5G技术与工业网络、工业软件、控制系统融和,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转型升级。5G的加速落地不仅将颠覆性改变本体设计及通讯方式,亦带来机器人新应用场景如5G网络基础设备和终端设备的组装加工。这些新未来无疑将催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未来,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要实现“弯道超车”,突破口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市场拓展,在于作为连接工业机器人本体与细分领域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综合能力提升,更在于如何实现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发展。

  工业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商与国际技术先进的机器人企业相比,发展时间短,在伺服电机、减速器、本体组装等技术上存在一定差距。而在传感系统、信息处理、软件编写和系统集成等方面,中国企业正在更加积极地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

  特别是利用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以及充裕的研发资金投入,我们看好智能化、数字化工厂的方向发展,将来不仅仅关注做硬件设备的集成,更多是顶层架构设计和软件方面的集成。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进入产业结构优化期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格局。在企业层面,龙头企业、优质企业仍能保持一定增长,细分领域企业盈利能力出现大涨;在应用领域方面,搬运、上下料、焊接等应用领域保持稳步增速,包装分拣、装配、抛光打磨领域在逐步上升;在应用行业方面,汽车制造业转换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应用在崛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新行业消费占比在上涨,更多新兴应用行业正在兴起……

  从2018年下半年起,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出现了一个拐点:产量同比增长放缓,由过去的高速发展变为了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虽然工业机器人增长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分析如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汽车、电子等主要应用行业发展低迷等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进入一个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也就是由过去的追求数量,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也处于一个洗牌和再生的时期,由过去野蛮生长开始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增速放缓并不是收缩,而是从形成期向发展期转变必经阶段,也是进入产业结构优化的黄金期。当然,这其间必将面临这诸多的挑战。

  挑战一是缺乏核心及关键技术和全产业链竞争力。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环境优于发达国家,也基本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模拟仿真、减速机性能、驱动器结构、伺服电机性能、控制系统算法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我们主要集中在汽车、3C电子、金属加工、食品饮料、制药等中下游应用领域,上游核心技术瓶颈始终难以突破,尤其是缺乏上游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成果和创新理念,存在着上游核心关键技术未能突破、企业创新力不足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挑战二是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两张皮”的局面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截至目前,我国仍未出现能与国外“四大家族”抗衡的巨头型企业,技术创新主要由科研机构进行,导致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研发投入力度不大,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步伐缓慢。

  挑战三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低,而出口则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冲击。受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有所放缓。而外资工业机器人巨头则具有先发优势,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外资企业在华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类型以多关节机器人为主,而多关节机器人是国产机器人的主力,同时由于已有的工业机器人国际标准大多是在参考发达国家已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或转化而来。标准化的优势又进一步促进了国外机器人公司对机器人市场的占领,缩小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市场空间。

  另外,我国工业机器人产品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巨大冲击。各个发达国家针对工业机器人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当下,我国亟需制定与国际相接轨的工业机器人产品标准,以降低工业机器人企业出口成本,促进工业机器人的国际贸易。

  推进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

  加快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瓶颈

  首先,加快突破工业机器人上游核心部件如高精密减速器极其主轴承、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第二,加强工业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人机交互、柔性控制、仿生及智能感知等前沿技术。

  第三,强化行业应用和终端服务,突破特殊工况下工业机器人工艺和系统解决方案和技术,例如焊接、搬运、打磨、喷涂、装配机器人需要与周边工作站的工装夹具、传送装置、检测装置、操作对象等紧密结合。

  第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产业链及终端用户企业的协同,推进产品研发、零部件配套、生产制造、应用实施等各个环节的融合发展和创新体系。

  2、强化产业链纵向横向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但是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和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引进,推动产业链纵向横向合作及创新协同发展,形成龙头引领产发展格局。

  3、积极推动标准及检测认证体系,积极探索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未来,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变革与颠覆将成为常态,相信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体系中,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将作为代表性的产业方向,应用领域不断延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们拭目以待。

  


TOP

0379-65169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