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如何破局“大而不强”的局面浅谈
更新时间:2023-04-14点击次数:605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是制造业的‘筋骨血脉’,是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常国武近日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上表示。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意义重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常国武表示,2022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33.5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31.8%,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统筹好国内和国际的资源,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链主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全面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常国武表示。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并列,充分说明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在国家长治久安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表示。
朱宏任表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改变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做到统筹发展与安全,充分锻造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协同发展。
朱宏任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
“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朱宏任强调,但是我国制造业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部分重要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卡点、堵点仍然较多,缺乏抗御突发事件冲击的韧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夯实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此外,朱宏任表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中国将坚持在高水平上对外开放,更加关注“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庞大国内市场带来的机遇,冲破逆全球化的潮流。
实现重大装备的自主可控
产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是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出了‘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攻关工程,实现重大装备的高端、绿色和智能化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主任委员陈学东在现场分享中表示。
陈学东表示,制造强国有六个方面的指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也就是产业技术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质量品牌,质量效益指数要高于更多的质量品牌;生产方式要有绿色和智能的方式体现;供应链要自主可控;体制机制要适应于生产的发展。
陈学东指出,近十几年来,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局势,一方面是美国等国对我国高端制造业进行封锁,另一方面是越南、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家跟我国争抢中低端的制造业市场,使得我国承受着双向受挤的局面。
“疫情过后,全世界的产业链都形成一个纵向缩短、横向区域化的局面。这对我们制造业来说是挑战、机遇并存。”陈学东说。
陈学东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阶段下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制造业当下现状来看,陈学东认为,我国包括民用飞机、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农业机械在内的产业仍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属于“大而不强”,这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工业技术薄弱、供应链不能够完全自主可控、能源利用率较低、信息化和传统制造业结合有待提升等五个方面。
“从自主创新能力来说,我国科技对经济贡献率去年已经到60%以上,和以前30%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与要求大于70%还有一点差距。对外依存度,特别是技术领域依存度我国是40%-60%,跟要求的30%还有差距,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陈学东说。
“此外,产业基础工业‘五基’还存在‘卡脖子’的问题,缺乏工艺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如何提升产业基础,也是我们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陈学东表示。
陈学东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对于“卡脖子”、短板问题、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问题,要分类施策;要形成机制,眼前和长远相结合,市场和政府相结合,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相结合。
陈学东建议,将重大技术装备体系分成三个方块:传统优势装备、新型高端装备、战略前沿装备。制造模式上也要对重大装备提出要求,主要是两化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还有绿色化,促进重大装备的发展。
“对标世界一流,建设NQI机制。主要是检验检测NQI能力要提升,高精度、高稳定性,质量要进行分析,不能永远最低价中标。另外,中国标准要搞国际化研究,中国标准走出去,以及建立重大装备的平台。”陈学东说。
平台建设方面,要统筹新兴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要推进产业集群的建设,鼓励产业链企业系统发展。
此外,还要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结合在一起,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级人才。
“总之,工业强基,是我们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强基、实现重大装备的自主可控,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目标。”陈学东说。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常国武说。
1、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突破一批基础产品,强化一条龙应用示范。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创建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2、加快产业链升级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研究制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主动谋划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3、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加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支持大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逐级跃升。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高层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4、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坚持开放包容理念,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扎实做好制造业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加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国际合作,强化政策、规则、标准、沟通联通,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朱宏任表示,要立足基本国情,结合实践积累的经验,着眼加快产业链现代化进程,要处理好五方面关系:处理好全链布局和单环突破的关系;处理好需求牵引和供给支撑的关系;处理好突发应对和正常运行的关系;处理好产业生态和节点企业的关系;处理好制造发展和服务保障的关系。